2024 01/10 11:32:27
来源:新华网

【西双版纳新观察④】民族团结奏和音 边境村寨开出幸福之花-云顶国际8588yd

字体:

  202312月,新时代边疆党建论坛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办,来自国内9个陆地边境省(区)组织部门的代表以及全国和云南省党建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当地开展实地调研,总结交流边疆党建工作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西双版纳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之一。各国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村民跨境而居。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大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从兴边富民、美丽家园建设、守土固边等方面持续发力,由“内”而“外”催生出幸福之花,“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主旋律在边境线上唱响。

  民族团结促幸福

  西双版纳州3个县(市)均为边境县(市),有边境乡镇13个、行政村41个、社区2个,边境农场6个、生产队74个,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4个,重点边境通道9个。自西双版纳州全面启动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来,在党建引领下,一个个边境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团结谱写出新篇章。

  通过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新司土村委会巴飘村民小组这个古老的基诺族村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团结与乡村治理上谋思路、做文章、出实招,描绘出一幅在党的关怀下基诺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画卷。

  巴飘村民小组是一个以基诺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寨。近年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巴飘村民小组由水电不通、道路泥泞、房屋低矮,变成了如今的美丽乡村,利用距离基诺山寨近的优势,着力打造美食村,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走出了“美食村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子。

  此外,巴飘村党支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通过强带弱、师父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等方式结成“文艺队党员群众”对子,不定期邀请基诺族文化传承人到村里开展现场教学及培训,不断加强对基诺族文化的传承。

  下一步,巴飘村将以“党建”为支点,撬动文化振兴、产业发展,不断加强乡村治理能力。

  坝卡是哈尼语,意为“茅草茂盛生长的地方”,坝卡村民小组是景洪市勐龙镇辖区一个哈尼族聚居的边境半山区村寨。走进坝卡,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悬挂着特色工艺品,宛如走进了哈尼风情“展示馆”,这都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容村貌发生的改变。

  近年来,坝卡村民小组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重点工作,坚持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全面参与,打造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宜居村庄,逐步形成“党建强边疆稳,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的美丽新坝卡。

  坝卡村有一个哈尼族村史馆,馆内详细介绍了坝卡村先祖来到勐龙,一步一步建设坝卡村的故事,也记录着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哈尼族群众奔小康的历程。村史馆不仅给坝卡村村民提供了一个延续历史文脉、回忆田间乡愁的课堂,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哈尼族以及坝卡村历史发展脉络的窗口。

  一个个如巴飘村、坝卡村一般的边境民族村寨在党建引领下,在民族团结的和合之音中谱写着幸福篇章。

 内生动力谋幸福

  边境村庄的村民生活幸福与否,与产业发展有着极大关系,西双版纳州通过开展兴边富民示范行动,不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在勐海县打洛镇,有着“中缅第一寨”之称的勐景来是较早发展起来且名声在外的边境村寨,清澈的打洛江从寨子西侧流过,形成天然的国境线,江的对岸就是缅甸。作为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特色民居、传统傣族文化、天然景观以及与缅甸隔江相望等优势,为这里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勐景来的大门可以看到塔林、“神树”等景观,再往里走就是村子里的赶摆场,菠萝蜜、芒果、火龙果等当地的农产品摆满集市,这也是旅游发展为村民带来的便利——曾经要挑到很远的地方才能售卖出去的农作物如今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出去。

勐景来的赶摆场,游客可以在这里随意挑选当地农特产品(2023年10月31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景莱村党支部纪检委员陈海纳见证了村寨的发展与变迁。自从发展旅游以来,大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7年以来,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在农田劳作之余开始做生意,每天都能有可观的收入,傣锦、竹编等手工制品在发展中传承着傣族文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主动向其他旅游村寨学习、看齐,不再等、靠、要。

  “我刚来的时候是二代傣楼,现在大家都盖起了三代傣楼,村民们还会晨练、养生,早上起床听鸟叫,幸福感很强。”陈海纳说,旅游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祖国边疆这个美丽的村寨,有传统的傣族文化,有朴实的“哨兵”在这里守边站岗。

  距离勐景来10多公里外,就是以火龙果产业而闻名的曼轰村,这里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以及村民们的勤劳成为一个幸福感极强的村寨。进入曼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火龙果地,还有部分村民种植的口味香甜的燕窝果。

  2013年以来,曼轰村开始发展火龙果产业,随着一批村民富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火龙果种植的行列。曼轰村委会监督主任王林介绍,火龙果产量高,能够为村民们带来稳定的收入。在开始种植火龙果前,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3000元,种植火龙果后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2万元,部分村民的收入翻了近10倍。

  “我们村有700多户,种植了1万多亩火龙果,每年收入几千万元,村里80%的村民都参与了种植。”王林介绍,随着产业发展,火龙果的品种也不断丰富,为了让火龙果产业发展得更好,村里还建起了冷库,确保发往全国各地的火龙果新鲜水灵。下一步,曼轰还将发展牛油果、热情果等水果种植,不断提高村民收入。

曼轰村火龙果加工厂里,工人正在清洗新鲜采摘的火龙果(2023年10月31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产业的发展激发了边境村寨村民们的内生动力,也让大家走出了一条主动谋幸福的道路。

  “颜值”提升展幸福

  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村容村貌的改变也让大家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在勐腊县勐满镇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村寨——曼烈村小组,其位于中老边境一线,属于传统傣族村寨,“彩虹路”“幸福亭”“空中花园走廊”……无不展现着村庄“颜值”的提升以及村民们满满的幸福感。

曼烈村小组街道一隅(2023年11月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在曼烈村小组的寨门口便能看到人行道、花池,道路侧面以及村寨内设置了春节、国庆节等中华文化形象和符号,村民把这条路称为“彩虹路”,寓意着美好生活将会有崭新的开始,这也是这个村庄村容村貌极具代表性的改变。

  除了“彩虹路”,门球场、气排球场、陀螺场和民族舞台丰富着村民们的生活;悬挂在房屋前的国旗在边境村寨高高飘扬,不断增强边境群众的国门意识、国防意识、国土意识和国家意识;一个个节日主题活动让村民们在文化氛围中安居乐业、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维护好民族团结;幸福亭、和谐亭、同心亭、感恩亭,寓意着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开创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空中花园”融入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乡村振兴等宣传标语,种植了紫藤花,美化了环境……

曼烈村小组村民正在打扫街道(2023年11月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变,一幅美丽、勤劳、向上的画卷在这个边境村徐徐展开。

  据了解,西双版纳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坚持围绕中心、统筹推进、创新机制、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紧扣基层党建一带四区总体布局,突出一核两翼三线,以景洪市为核心,以勐海县、勐腊县为两翼,以边境线、中老铁路沿线、澜沧江沿线为三线。到2025年,西双版纳将建成边境沿线、中老铁路沿线、澜沧江沿线3条示范线,全面建成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创建在全省全国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品牌。

  如今的西双版纳,一个个美丽的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呈现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完)

 

出品人:韩海阔

监制:李霞

策划:李宁 康静

执行策划:柴静 刘云

文字:柴静

摄影:刘云 钟显富 岩光叫

剪辑:刘云

海报设计:游娟

鸣谢: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景洪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徐华陵】
网站地图